没读过普高的人,思维里缺了一片森林?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和一个人聊天,刚开始还挺顺畅,但聊到某个点就突然卡住了,感觉怎么都深入不下去?
后来你发现,这个人没读过普通高中。
他们可能在职场上很成功,甚至后来读了本科、研究生,但总觉得他们的知识体系缺了点什么。他们的思维似乎少了一片“森林”,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偏向实用主义,缺少一些深度和广度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:为什么没读过普高的人,思维里会缺一片森林?
普高教育的独特价值:构建思维的“森林”
普通高中教育,不仅仅是教我们知识,更是在帮我们构建一种思维体系。
普高的课程,比如语文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、物理、化学,看起来五花八门,但其实它们是在帮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。这个框架就像一片“森林”,里面有各种“树木”——文学、哲学、科学、艺术等,它们相互交织,形成一种立体的思维方式。
而那些没读过普高的人,尤其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中专或职校的人,他们的教育路径更偏向职业技能的培养。虽然他们后来可能通过自考、函授等方式拿到了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,但这些学历更多是“补课式”的学习,缺少系统性。
就像盖房子,普高教育打的是地基,而他们可能直接跳到了装修阶段。地基没打好,房子再漂亮,也可能摇摇欲坠。
思维体系的缺失:为什么聊不到一起去?
1. 知识结构的单一性
没读过普高的人,知识结构往往更单一。他们的学习更多集中在某个领域,比如技术、会计、护理等,而缺少对人文、社科、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广泛涉猎。
举个例子,和一个读过普高的人聊天,你们可以从历史聊到哲学,从科学聊到艺术,话题可以不断延伸。而和一个没读过普高的人聊天,可能聊到某个点就卡住了,因为他们对某些领域完全没有概念。
2. 思维深度的不足
普高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,是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。比如,语文课上的文学作品分析,历史课上的事件解读,物理课上的实验推理,都是在训练我们如何深入思考问题。
而那些没读过普高的人,思维方式更偏向实用主义。他们更关注“怎么做”,而不是“为什么”。比如,他们可能会更关心锅碗瓢盆、柴米油盐,而很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、社会的结构、文化的传承等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3. 人文色彩的缺失
普高教育中,语文、历史、地理等课程,不仅仅是教我们知识,更是在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。它们让我们学会欣赏文学的美、理解历史的厚重、感受地理的广阔。
而那些没读过普高的人,可能缺少这种人文色彩的熏陶。他们的谈话可能更务实,但也更“干涩”,缺少一种灵魂的共鸣。
很多人可能会说,没读过普高的人,后来不是也读了本科甚至研究生吗?为什么还是弥补不了这种缺失?
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:职后教育和普高教育,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。
1. 学习动机的差异
普高阶段的学习,更多是一种通识教育,目的是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。而职后教育,更多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或获取学历证书。两者的学习动机完全不同,前者是“为了成长”,后者是“为了实用”。
2. 学习方式的差异
普高阶段的学习,是系统的、循序渐进的。而职后教育,往往是碎片化的、功利化的。比如,一个在职读本科的人,可能只是为了通过考试,而不是真正去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和意义。
3. 学习环境的差异
普高阶段的学习,是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中进行的。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、思考、讨论。而职后教育,往往是在工作、家庭等多重压力下进行的,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
思维的“森林”,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,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它让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问题,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视角。它让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,而不是停留在表面。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,而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。
举个例子,一个读过普高的人,可能会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,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,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生活的美好。而一个没读过普高的人,可能更关注眼前的利益,而缺少这种多维度的思考能力。
结语
教育的意义,不仅仅是教会我们如何谋生,更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、如何感受、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
普高教育,正是这种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为我们构建了一片思维的“森林”,让我们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、更深刻的思维、更丰富的情感去面对世界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没读过普高的人就一定不如读过普高的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,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普高教育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思维训练。
最后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觉得普高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!
期待你的留言!